Saturday, July 19

德彪西與巴赫最大的不同

迷上了聽今年的Sydney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走在路上,聽收音機;能上網時,聽網上直播。
除了動人的音樂外,也聽Presenter介紹表演的作品及軼事,很有趣。

評論員Gerard Willems,也是鋼琴家,講到他對莫扎特作品的認識:Every phrase of Mozart is God-given. 他也指出有些演繹沒有表達出巴赫音樂深沉的靈魂。

今年的比賽,指定Stage II要彈德彪西的序曲之一。
Presenter提到德彪西不喜歡別人稱他為印象派。她引述Jean Cocteau:"Debussy existed before Debussy. It is an architecture which moves upside down in water, clouds which form and disperse, branches which slumber, rain on the leaves, plums which in falling kill themselves and bleed gold--everything that only murmured or stammered before a human voice came to give it expression. A thousand vague marvels in nature have at last found their interpreter." 。實在是很漂亮的一段話。德彪西的音樂美,是因為他描述的大自然更美。

或者我們可以說,音樂家創作或演繹的,正是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對神的創造的回應。這個自覺與不自覺卻是有很大分別。

What's so different between Bach and Debussy?

德彪西固然偉大,人們在他的音樂中只看到印象,看到美,或朦朧,或真切,或變化,或虛幻,但是沒有上帝。你聽到樂曲的最后,常常是嘎然而止,只有現象,沒有結論,no reference to God。或者在他的心目中,有沒有上帝不重要?

聖經記載,最早的音樂家是猶八,是不敬虔的該隱的後代。跟其他該隱後代一樣,他們雖然能揚名,但聖經卻沒有記載他們的年歲——神不記念!

JS Bach在每一首作品上,開頭都簽上J.J.,就是Jesu Juva (耶穌拯救),末尾再簽上'S. D. Gl.' (Soli Deo Gloria, Glory to God Alone)

聖經怎么說呢?”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承認。”(羅14:11);“若有人愛神,這人乃是神所知道的。”(哥林多前書8:3);“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19:40)“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林前13:1)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知道永遠。阿們!”(羅11:36)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