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8

神經科學,下一個hype?



“從電腦的心靈到無心的人”一文,中文版在網上差不多絕跡了,轉載如下:


從電腦的心靈到無心的人

▌Schweigen˙著
────────────────────────────────

在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的研究中,一般有語法學(Syntax)和語意學(Semantics) 的區分,前者只考慮句子各組成部分的排列規則,後者則關涉了意義。意義如何出現?或者意義是什麼?傳統上一直是個謎。顯然,數位電腦以 0 與 1 的排列而操作,一切程式語言最後都可以由 0 和 1 來加以編碼,而毋庸考慮任何語言單位的意義,因此數位電腦被認為是依純粹語法來操作的認知系統。如果人的心靈同樣也是一種依純粹語法操作的認知系統,我們便可以說電腦在原則上也能夠擁有心靈。

 人類的心靈能理解、運用語言,語言則至少包括了意義和句法兩個層面,但那個層面是對心靈而言是基本的?那個則是派生出來的?瓊斯基的生成文法理論主張句法是人的心靈所本具的東西,不管語言的表面形式和結構為何?各種不同語言的人們心中總是共有著「深層文法(deep grammar)」,它根據生成和轉換規則來生成無限多的語句,語意只是附著在語法上的派生性質。如此,瓊斯基的生成文法理論便成以電腦來理解心靈的橋樑。

 以弗德爾(Jerry A. Fodor)為代表的心靈表徵論(representationalism)則認為我們的心靈除了深層文法外,語意也是心靈的基本特徵。這些基本特徵是從大腦的生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特別功能,換言之,心靈乃是大腦的特殊功能。因而大腦中必要存在相應於心靈的深層文法和語意之「心語(mentalese)」又叫做「思想的語言」。 它依生成和轉換規則而操作,也就是它仍包含語法演算的性質。可見得,這一派結合功能論(functionalism)和計算論, 前者是指把心靈當成有限狀態的系統,一定輸入會改變內在狀態而產生一定輸出,後者則指依規則操作的語法演算。

 瑟爾的理論則主張,純粹語法形式的認知系統不可能擁有心靈。瑟爾指出,按語法形式演算來定義的程式,不管是否能達到相當的複雜性,永遠也不可能使電腦產生心靈認知時所特有的意向性本質。瑟爾構思了一個「思想實驗」,即中文房間論証來說明語法形式的演算不可能產生意向性──即語意性質。瑟爾的論証對哲學界和人工智能學界造成不小的衝擊,物理符號系統論者雖盡力地想在語法運作上建立語意性質(如 Jerry A. Fodor 的表徵論之嘗試),但結果總不能另人滿意。以大腦神經系統的生理運作為模型的聯結論(connectionism)再度復興,同時產生一個心靈哲學的學派叫做消除唯物論(eliminative materialism), 主張我們所謂信念、欲望、意圖等所謂的意向性根本不實在,應該予以消除,我們所有的只是神經系統的運作而已,這些運作被我們假想為是產生了信念、欲望、意圖等心理現象,其實它們是一套人為的語言,這套語言指涉了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就像「燃素」指涉了根本不曾存在過的東西一樣,今天我們都知道燃燒是氧化作用,根本不存在燃素,「燃素」這個語言就隨科學的進步而被消除了。同理,科學(神經生理學)的進步同樣也可以消除這一套語言。消除唯物論把這一套心理語言所搭架起來的心理學稱作「俗民心理學(folk psychology)」(不只是通俗心理學,還包括今天大學心理學所研究的一切──只要是用信念、欲望、思想等語言建立起來的通通都算),所以他們主張俗民心理學為假,總有一天會被消除。這個學派最有名的哲學家叫邱崎南(P.Churchland)。

 在 1990 年,美國著名的科學期刊《科學的美國人》邀請瑟爾和邱崎南兩人發表文章對辯。

 瑟爾的論點和他在 1980 年的文章一樣;邱崎南則運用聯結論──神經網路模型來証明機器將具思考能力的可能性。神經網路模型乃是取自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在一個多層網路間,每一層裡所有的神經元均和另一層所有的神經元相聯結,當輸入層的神經細胞受刺激時,刺激訊息便會分佈到隱藏層的每個神經元中,最後的輸出則視聯結強度和安排而定。這樣的模型就不再是一系列的語法符號依規則而運算,而是每單一符號所負載的訊息被分散到每個神經元上。邱崎南認為瑟爾的中文房間論証即使是健全的,也只能對序列符號模型有效,其效力無法達於平行系統。瑟爾則以為二種系統並本質上的差異,仍是形式語法的演算,他可以把中文房間擴大成「中文體育館」、甚至像整個印度那樣大的國家,容納許多人平行分佈操作,其結果還是一樣,每個人照樣不懂中文。邱崎南則反駁說,若如此,瑟爾需要 10 的 14 次方的人,而且當中的每個人不過扮演一神經元的角色,誰會認為單個神經元能產生語意性質?瑟爾則認為數量根本不相干,問題是在邏輯上, 0 和 1 再怎麼組合排列,還是沒辦法產生我們看到「馬」這個字時,所浮現的馬的形像和瞭解「馬」的意義。

 其實,依邱崎南的聯結論立場,傳統上的語意、語法劃分已不再有意義。所剩者只有聯結強度、門檻函數、活化值、權重值....等這些東西。對邱崎南來說,所有者只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生化過程。傳統所謂的心靈和由心靈所衍生出來的一切心理學概念,或者心靈的各組成部分,通通都只是一種假像,也就是,心靈根本不存在。真相是人就是「無心的人」。

※本文原載於 5/20/96 台灣文化資訊站台灣哲學的地平線板
 並刊載於 5/24/96 破周報 38 期資訊鐵板燒版
綜其所言,Schweigen支持Churchland的觀點,認為采用大量平行結構及非線性算法的神經元網絡就是所謂“心靈”,一切概念、思想及情緒現象,都不過是物質的,基于電流、脈沖的興奮或抑制。這個心靈物化的結果,就是心靈不存在。


任何關於“存在”或“不存在”的思想,在哲學裡依然是個學說,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在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連接主義、神經科學一度勢微,機器人智能也裹足不前,沒有本質的進展。雖然一個機器人能夠與音樂家合作,指揮一個交響樂團,大概沒有音樂家會相信它可以“懂”音樂。Searle的中文房間,應該可以升級為開放式的指揮臺了;不過,圖靈測試則有辦法升級為音樂家評判嗎?不個,隨著硬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容量仿真計算成為可能,人們又躍躍欲試了。

讓我也來試一試上綱上線。既然相信“心靈”存在的人是如相信“燃素”存在一樣淺薄,是“民俗”心理學者,那么消除唯物論就是赤裸裸的唯物主義,否定一切道德、信仰的獨立存在性,也就根本否定了其必要性。人,最後,就變成無心、無信仰(包括價值觀)、無道德倫理。

一如進化論所面對的類似問題(弱肉強食的自然選擇如何產生利他主義和犧牲精神),學術界當然知道這個唯物神經主義的潛在危機,所以他們正費盡心思地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一次,有人建議神經科學應該借鑒經濟科學,以解決“合作”的問題。

不過,更引人注目的,是反方向的建議,經濟學應該跟從神經科學。當你能夠模擬思維,能夠read mind的時候,一起都變得容易了。

所以,繼馬克思將經濟舉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後(可惜這個一度光輝的思想大大失敗了,雖然鄧小平換了一種方式用“黑貓”理論讓它死灰復燃),一部分科學家們正在將神經科學及其附屬品(parallelism,simulation,evolutionary intelligence,social networks, BDI agents)高舉:只要我們完全掌握了神經現象,不單是治療一切神經系統疾病,還可以解釋、掌控經濟,也可以解釋、解決信仰問題、社會問題;總之,以其氣吞山河之勢,小至個人幸福,大至更高的人類理想——一個社會烏托邦,都似乎已經不在話下。

帕斯卡說,人的心中有一个洞,除了上帝没有什么东西能填满它。不幸的是,我們總是在尋找替代品。宗教用行善代替對神的信心,馬克思用物質的富足代替精神的富足,當今泛濫成災的色情文化用縱欲代替愛,網迷們用虛擬世界代替現實,用數據、資料的泛濫代替知識和智慧。替代品,都是謊言。無神主義,穿上唯物論的神經科學的外衣,又給人帶來外表光鮮的老騙局。

聖經怎么說呢?“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阿摩司書4:12)

No comments: